查看原文
其他

龙卫球 , 初殿清 , 吉冠浩:北航新法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与体系——基于新型工业化法学实践需求的线性复合模式的形成和展开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新法学建设研究专题

北航新法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与体系

——基于新型工业化法学实践需求

线性复合模式的形成和展开

龙卫球 , 初殿清 , 吉冠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法学院, 北京 100083)

摘要:北航新法学实践教学立足于法学自身的时代发展规律的表达,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为根本启发,以时代需求为基点,反映了新时代对于法学理念、法学内容和法学方法的新要求。自1997年建系至今,北航法学院经历了基础搭建、框架形成与全面拓展三个阶段,初步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格局,实践教学呈现出线性复合的体系模式。在本科生教学阶段,表现为基础性实践育人体系;在研究生教学阶段,表现为个性化实践育人机制,并在总体上形成了内外互动的资源协同环境。该实践教学模式成效显著,以实践为基础的论文选题日益增多,毕业生多为复合型人才和政法系统骨干。

关键词:信息化;新法学;实践教学;教育改革;线性复合模式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的浪潮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整合已有资源设立法律系,后于2002年正式成立法学院,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在此过程中,北航法学院始终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双一流大学法学院为定位,以开创和发展现代新型法学教育为基本目标,同时贴近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法治战略需求,稳步前进,不断提升,快速发展,已经成长为初具规模的新兴法学院,发展势头显著。结合理工名校重视实践的传统,北航法学院秉持开放协同的理念,通过资源结构整合和课程改革,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了大量高质量、高层次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取得了卓著的成效。有鉴于此,在新法学的发展背景下,总结与固定北航在实践教学中的可资借鉴经验,既有利于促进共同进步,更符合法学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

一、新法学的本质:法学自身的时代发展规律之表达

北航新法学实践教学立足于新法学的本质,即法学自身的时代发展规律之表达。

一方面,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是认识法学发展规律的根本启发。历史唯物主义从宏观上历史地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法律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在法律领域,历史唯物主义旨在阐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法律并揭示任何历史时期的法律内容。因此,坚持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出发,对于认识现行法与当下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关系有着根本性的作用。而法学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必须紧跟历史发展脉络,其发展规律与特定时代下的社会、经济、精神、文化和政治的潮流紧密相连。为此,要坚持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指导,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下探索法学发展的规律。

另一方面,时代需求是法学发展规律最基本的决定性要素。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法学研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的关键环节,其发展方向需顺应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施法治中国建设规划”[1],并提出了若干建设规划目标,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也无疑是中国法学未来发展的决定性要素。

在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论以及时代需求的指导下,法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需要,新法学的本质体现于新时代对于法学理念、法学内容、法学方法的新要求。因此,新法学的具体内涵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理念的新法学、内容的新法学和方法的新法学。

首先,理念的新法学由体现创新需求的时代性和特色性两部分组成。时代性要求新法学紧跟新时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立足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求,坚持以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为目标,围绕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多方面需求展开研究,使研究成果惠及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落实“十四五”规划方针政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特色性要求新法学研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本质特征,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即“三统一”。“三统一”的根本与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新法学研究的进行要紧随党中央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改革等方面的领导,帮助有序推进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治化;“三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法学研究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落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其次,内容的新法学关注科技与法律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开拓区别于传统法学研究的新领域。一方面,伴随新技术的出现与经济模式转型,新法学立足近代社会治理的新兴问题,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兴起的航空航天法、知识产权法、无线电法、医事法、重大工业事故安全法、环境资源法、社会保障法等代表近代科技与法律融合的新领域中,率先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另一方面,针对现代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新兴科技发展给社会治理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法学研究为适应高科技新一轮发展和经济应用,以新型科技转型和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双重目标,以法律科技深度融合为视角,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新型工业法,生物安全法,涵盖网络法学、数据法学以及人工智能法学三阶段的网络信息法学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并取得了系列重大探索性成果。总体而言,新法学以科技进步这一最显著的时代发展标志为指引,凭借锐利的眼光发现并开辟了因科技与法律不断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研究领域,积极探索与落实法律对于科技持续、良性发展以及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

最后,方法的新法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新法学教学充分开发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的新型课堂。一方面,信息技术实现了新法学课堂中师生的个性化交互。通过引入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基于数据—信息—反馈的教学互动模式;同时依托智能语音、图文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教学全过程的体系化记录,进一步优化在线师生互动方式。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构建了沉浸化、情景式的深度学习场域。运用互联网直播、虚拟仿真等技术,开设法学实践教学实验室,最大程度还原线下实践教学“现场感”,打破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物理界限。同时引入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云端数据储存等技术,保障教师进行充分指导与反馈,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总体来看,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实现了法学教学线上线下互通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而且能够建立法学教学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前言3

二、北航新法学的发展和布局

自1997年建系至今,北航法学经过稳步而高效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发展格局,并向着科技和法律相融合的新法学方向迈进。

(一) 北航法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北航法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基础搭建、框架形成、全面拓展三个阶段,呈现出稳步发展、不断完善的特征。

1. 基础搭建阶段(1997—2007年)

北航法学学科从北航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双一流大学的定位出发,开始探索新型工业化时代法学教育和研究,将法学教育和科研活动与北航现代科技教育战略优势紧密联系,引领了法律科技融合的新发展趋势。北航法学学科始建于1997年,在整合法律教研室、专利研究所和北航法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基础上,在人文学院设立了法律系,随后成立了“知识产权与科技法研究所”(1997年)、“外层空间法研究所”(2000年)等体现特色领域优势的教学研究机构。在建系之初,北航法律系将知识产权和科技法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并在首任系主任刘春茂教授的组织下展开专项研究。这充分展现了北航注重特色发展和交叉研究的传统[2]115。2002年,北航法学院正式成立,学院坚持满足国家新时期高水平法治人才需求的目标,致力于培养法学知识扎实、法学实践素质突出、掌握工业与信息化知识的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2]15-116

2. 框架形成阶段(2007—2012年)

以上述目标为宗旨,北航法学院多措并举,不断完善自身发展框架。在2007年,学校以“快速发展战略”为导向,促进法学学科加速发展,法学院短时期内在师资队伍、学位点、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提升。2010年,学校启动“理工文综合”和“精品文科”战略,法学院成为文科建设重点。此间,有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教学科研机构成立,包括“航空法研究所”(2007年)、“法律与科技中心”(2007年)、“频谱法律与标准研究所”(2010年)和“科技证据法律与实验中心”(2010年)等。与此相应,形成了若干特色化课程。2011年,北航以文科为试点开始探索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书院制改革,并同步启动完全学分制及培养方案改革,拓宽专业口径,关注全人培养。北航法学院在此次大转型中承担了核心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法学院自身的课程体系也在此次改革中进行了结构性调整。2011年底,北航法学院“国家空管法规标准中心”获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重大科研基地,成为当前国家空管法律政策设计的唯一智库单位[2]15-116。经过上述建设,北航法学自身发展的框架初步形成。

3. 全面拓展阶段(2012年至今)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北航法学院进入全面拓展阶段,在学院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北航法学院在基础法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在网络信息法、航空航天法、科技法等领域均形成了明显的学科特色优势,在学科体系建设、法学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领域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上述办学成绩得到江平、张文显等著名法学家高度认可,该模式亦被誉为新型法学学科建设的北航模式。同时,学院大力推进该模式的实践和创新,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法学教育,促进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协同并举、互为支撑。

一方面,学院采取多种举措,促进理论与实践研究共同发展。2012年,北航法学院着眼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全局,将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与北航自身学科资源优势有机整合,扎实理论研究,引领和发展法律与科技的交叉学科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同年,学院与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成功联合举办了“新型工业化时代法学教育高峰论坛”,海内外教育代表数十人共同探讨新型工业化时代背景下法学教育的前途与未来,对新时期法学教育模式转型与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为新型工业化时代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思路。同时,学院还成功获批建设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全国20家之一),与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中航工业集团等京内外近30所实务单位协力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模式,着力体现“教育资源社会化、司法资源教育化”[2]116

另一方面,学院致力于推进法学与科技的融合,依托学校在国家工业信息化进程中的独特优势,密切结合国家管理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致力于开创工业和信息化战略法学,范围涉及网络信息法、航空航天法、频谱与通信法、知识产权和科技法、建筑工程与金融法、产业监管法等领域。在这一阶段,学院新建“网络信息安全与法治研究中心”(2014年)、“建筑工程与金融法研究中心”(2015年);整合组建“北航工业和信息化法治研究院”,于2015年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重点实验室(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联手北航计算机学院蔡维德教授、芬兰坦佩雷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李兴安教授等专家学者推进计算法律学、区块链、智能合约等跨领域科研和人才培养;同期整合组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并于2016年成功获批北京市人文哲学社科基地。此外,在2018年,学院成功举办由教育部、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及来自全国20余所著名法学院校负责人出席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法学教育高峰论坛”,研讨新时代中国法学教育教学发展方向与关注要点。自2018年至今,北航法学院坚持“精品文科”的新文科建设方针,保持科研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国际化水准,推动教师团队的国际化建设。学院依托北航得天独厚的理工科学科优势资源,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科技与法律双向学科互动。上述举措为促进新发展理念下科技与法学相融合的新法学发展提供了平台与保障。

(二) 北航法学教育的发展布局

北航法学院的法学教育呈现出顺应政策导向、重视理论实践共同发展和重视学风构建的特征。

首先,北航法学院顺应政策导向,促进政策落地实施。学院成为国家法律与科技决策、管理的重要智库单位,积极参与国家现代化法治体系建设,支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省部级单位的政策制定。学院教师先后参与了《民法典》《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电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重要立法活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立法建议。疫情期间,以龙卫球、周学峰教授为首的北航法学院的工业和信息化法治研究团队受委托为《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起草提供了支撑,针对立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认真开展研究,提供了许多创新性思路建议,保障了立法起草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北航法学院重视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加快基地建设。学院先后获批8项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和战略智库。2011年12月,获批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国家空管法规标准中心”;2015年6月,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当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唯一文科重点实验室;同年,还获批“国家无线电法律与管理研究”创新团队;2016年1月,获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2017年6月,获批教育部“德国研究中心”;2018年获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依托基地等优势,积极参与联合国网络犯罪政府专家组会议等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相关活动;2019年4月,获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组织与公共政策研究院”;2019年6月,获批最高人民法院“少年司法研究中心”;2019年9月,获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备案审查制度研究中心”。上述基地为北航法学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保障。

最后,北航法学院倡导自主务实的学风,重视法科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院所有法学二级学科均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在课程体系上设置了“法律通识课程”“法律实践”“公益法律服务”“通识教育工作部”四个教学和学生培养中心。法学院毕业生进入国家党政机关人数始终位于全校第一,并连续荣获“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院系”称号。学生在国际和全国赛事中获得多项重要荣誉。

三、北航新法学实践教学线性复合模式的体系展开

(一) 本科生阶段的基础性实践育人体系

北航法学院本科生新法学实践教学模式以“一年级文理通识培养—二年级基础法学培养与基层法律实践—三年级新法学思维与知识养成—四年级科技法律实践”为主线,形成了本科阶段的基础性实践育人体系[3]

1. 一年级:通识教育中的文理基础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北航“长城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以“传承、开放、超越”为宗旨,形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素养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培养体系,在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势下,为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提供综合素质培养支撑[2]30。法学专业学生需在一年级阶段修读包括科技文明、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经典研读四大板块的通识课程,涉及文史哲、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还需修读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航空航天概论等培养数理思维和领域特色的课程。同时,探索以书院制为载体的教育工作模式改革,采用学生宿舍跨专业混住制度,增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增加了学生跨专业联合组队申报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课题的可能性,为培养学生交叉学科创新实践能力营造了有利环境[2]前言1

2. 二年级:基础法学培养与基层法律实践

法学专业基础课从二年级开始全面开设,为学生在二年级暑期前往京内外多地基层司法部门进行专业见习奠定专业知识基础。北航法学院将本科阶段的实习分为二年级暑期的基层法律实习和四年级的科技法律实习两个阶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分别作为独立课程设置,课程名称为“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3]。该一分为二的改革尝试,是以对实习类实训课程的培养目的进行解构为基础而展开的。二年级的基层法律实习课程将课程思政、智育、美育、劳育四者有机融合,展现基层实践平台的综合育人价值。参加二年级实习课程建设的六家校外实践基地均为基层一线司法执法部门(福鼎市人民法院、开封市人民检察院、淮安市清江浦区人民法院、高密市公安局、平谷区人民检察院、密云区人民法院),分布于祖国各地,为学生提供了厚植爱国情怀、了解国情民生、了解地方文化、学习基层工作能力的实践教育资源,在接地气的实践教育环境下提升理论联系实际水平[4]

3. 三年级:新法学思维与知识养成

北航法学院通过打通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战略智库基地两类建设平台,将师资团队、交叉科研成果等基础资源加以整合,产学研融合[3],在三年级阶段通过与实务部门联合开展特色化课程、讲座、论坛(如北航互联网法治论坛、北航建设工程法律与金融论坛等特色论坛)等,以多元载体形式将新法学思维与知识具化到人才培养领域,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频谱立法、航空产业立法、空管立法、网络安全立法等大型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科技领域的实践能力,为四年级阶段元素融合的科技法律实践提供智识支持[2]2-3

4. 四年级:元素融合的科技法律实践

为了强化北航法学专业的特色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学院关注提升实践教学的特色化基地建设,除了早已建立合作关系的中航工业集团法务部、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法务部等行业单位外,还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大型互联网公司法务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单位成为四年级本科生实习实践的重要依托平台[2]35

本科基础性实践育人体系如图 1所示。

(二) 研究生阶段的个性化实践育人机制

北航法学院以开创和发展现代新型法学研究生教育为目标,结合北航综合化发展和建设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世界双一流大学的定位,坚持“规范化、国际化、战略特色化”办学方针,融合北航现代科技教育战略优势,服务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需求。近年来,适应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法律专业在研究生培养理念、模式、内容及手段进行升级改造。挖掘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构建中国特色法学理论体系,建设优质法学研究生教学资源和内容,坚持以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强化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应用,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养具有强烈本土化意识和国际视野的法律人才。

通过对特殊兴趣和能力研究生同学的着重培养,鼓励研究生担任科研项目和研究基地助理,提供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管理部门实习机会,法学院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水平明显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显著增强,跨学科实验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法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示范效应。

研究生个性化实践育人机制如图 2所示。

(三) 内外互动的资源协同环境

北航法学院秉持开放协同的理念[3],对内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基地建设,对外有组织地外引研究基地、实践导师、共建课程等,形成内外互动的团队交织合作的格局,促进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发展。

就对内而言,北航法学院注重产学研、多学科协同共建,以基地建设的方式整合内部资源,为内外协调准备基础。通过高层次平台建设,北航法学院将师资团队与交叉科研成果等资源加以整合,形成了科研先导、反哺教学、服务社会的格局[2]120,以教学队伍为引领,以内部基地为中心,向外辐射。在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办法,鼓励名师参加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水平,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高水平专职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为骨干的教学队伍。在教学方面,北航法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全国20家之一),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经济和智慧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教育教学基地;在智库建设方面,北航法学院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等近十个国家级、省部级战略智库基地。上述教学和智库基地为开展法学教学实践提供了产学研、多学科协同共建基础,有效整合了内部资源。

就对外而言,北航法学院注重实践人才的引进、外部实践平台的构建和实践教学方式的引入。其一,在实践人才引进方面,学院聘请了50余名国内外著名法学家、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担任兼职教授或实践导师,如联合国外空司前司长卡马乔先生等。其二,在实践平台构建方面,学院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航工业集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北京市仲裁委员会以及大型互联网公司等合作共建,双方在人才培养、联合组建重大课题、专家咨询机制、学术交流机制以及法律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达成了多项共识,并以签订协议等方式与多个实务单位建立起长期合作,配合学院学生的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等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上述高层次智库建设为依托,学院不仅提升了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力,同时也广泛吸纳了学校信息科学、航空航天等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实现了理工人文前沿交叉研究与重大社会服务的融合共进[3]。此外,学院还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比利时、爱沙尼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进行师生交流和科研合作,这有助于外部资源向内引入,促进内外协调发展。其三,在实践教学方式引入方面,学院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法律实践进课堂。例如,设置专业见习与专业实习、模拟法庭等课程,促进外部资源向内流动。以北航法律服务中心为例,北航法律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校外专职律师协助办案机制,聘请了数名热心公益、品行端正、司法实务经验丰富的校外专职律师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对于较为复杂的法律援助案件,形成了由中心成员作为主承办人,专职律师作为协助人,共同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的模式。此外,为确保案件办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中心按照律师事务所办理案件的标准印制了全套的法律文书范本,要求所有案件承办人员认真填写各种文书并及时上报,促进办案规范[2]67,这有助于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通过上述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措施,学院不断整合、共享内外优质资源,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运用法学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巩固和运用了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北航新法学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成效

(一) 以实践为基础的论文选题方向:以近五年为例

北航法学院以“重基础、强特色”为人才培养方向,实践教学内容是毕业生选题方向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北航法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论文选题体现“新法学”导向占比如表 1所示。

高年级学生在校期间深度参与“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中北航法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展的项目活动[2]44,如区块链的法律应用、计算法律学应用、智能合约应用等,在实践基础上,发表《网络安全立法的七个重点问题》《两种选择、两种结果——The DAO事件的反思》《英国国家战略新部署——区块链技术的新应用》等跨领域研究文章,有学生在该领域的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119

法学本科生主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有些以研发小程序为项目成果,如《校园咨询信息通知app研发》《O2O健康理疗商业模式创新:RWH平台构建》《“微叮当”便民服务小程序》等。

(二)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北航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的卓越成效在毕业生就业去向中也有所体现,大量毕业生涌入实践部门,成为相关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毕业生去向如图 3所示。

1. 国家战略行业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北航长期以来倡导空天报国、创新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传统,在新法学人才培养中体现优势并取得了突出成效。相关数据显示,北航法学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结构中,就业于航空航天、IT、网络、能源、工程、电信等国家战略行业领域的,约占就业总人数的45%,体现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有些毕业生已经在所在单位担任重要职务,如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丁道勤、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审计与法律部规章合同管理负责人曾燎芳、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法律顾问华广周、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法务总监邰江丽、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法务总监孟洁、中国互联网协会主任助理李美燕等[2]120

此外,北航法学院毕业生中还成长起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其中有些青年航法人人已成为行业领域知名创业精英。如中国互联网金融十大创新人物“91金融”创始人、董事长许泽玮,完成中国高校目前最大单笔科技成果转化(5.2亿)的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鹿,入选“福布斯中国2018年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的北京零创众成投资公司创始人邰鑫来,无人机植保服务乡村振兴的艾森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臣,估值过亿的“鲜沐农场”APP创始人杨晗等。

2. 国家与地方公务员队伍的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也有为数众多的北航法学院毕业生选择奔赴国家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为国家治理与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这一部分毕业生的具体就业去向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其他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其工作岗位和工作业绩同样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效,如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国家密码管理局商用密码检测中心、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等。

这一领域的北航法学院毕业生中,涌现出众多积极建功新时代的党政系统骨干和深耕司法行业的杰出代表。例如,首都国际机场公安分局政治部主任陈学军(曾多次参与负责国家级会议安保工作,完成多位外国元首的安全警卫工作,因成绩突出受到中央领导表彰),最高人民法院第五巡回法庭纪检书记何能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驻商务部纪检监察组第一纪检监察室副主任刘艳(曾选派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群策村挂职第一书记,被授予“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央国家机关岗位技术能手、首届村官联盟主席罗杰,荣获全国检察机关经济犯罪检察人才、北京市检察机关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的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刘丽娜等。

五、结语

在新型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北航法学院坚持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双一流大学的定位与开创和发展现代新型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支持并发扬理工科院校重视实践的传统,逐步探索出富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该模式呈现出线性复合的特点,在本科生阶段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体现为一年级通识教育中的文理基础、二年级基础法学培养与基层法律实践、三年级新法学思维与知识养成以及四年级元素融合的科技法律实践;在研究生阶段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体现为鼓励学生担任科研项目和基地研究助理、推动课程升级改造,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元素等。此外,北航法学院着力推动内外资源协同共进,对内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基地建设,对外有组织地外引研究基地、实践导师、共建课程等,形成内外互动的团队交织合作格局,促进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

在该培养模式下,北航法学院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诸多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了国家战略行业领域、国家与地方公务员队伍等。

展望未来,在新法学的发展背景下,北航法学院将继续秉持初心,以“强基础、重交叉”为指引,不断完善自身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形成新时代法学教育的北航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2)[2021-06-21].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1-03/13/c_1127205564.htm.

[2]龙卫球, 等. "立德树人"导向的内涵及实现策略研究——以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为视角[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21.

[3]周友军, 初殿清, 邹沛东. "强基础、重交叉"——对标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 办好新时代一流法学教育[J]. 人民法治, 2018(16): 52-53.

[4]付翠英, 初殿清. 法学专业实习的"北航模式"——锥形立体结构支撑[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7(6): 96-103.


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4(4): 50-57. 

如需下载全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本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